吴小刚的专业号
加强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
老船专业号 | 2025-5-14

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将“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作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四大优先领域之一,为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质效提供了科学指引。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绿色生产力。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有助于生物资源不断扩容,形成有效转化的良性发展模式,以夯实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发展的生态基底。2022年联合国环境大会首次定义并推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NbS是采取行动保护、养护、恢复、可持续利用和管理自然或经改造的陆地、淡水、沿海和海洋生态系统,以有效应对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同时对人类福祉、生态系统服务、恢复力和生物多样性产生惠益。值得注意的是,NbS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高度契合,为推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提供了有效途径。

旨在应对社会挑战,有助于兼顾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需要应对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环境恶化等生态问题,同时还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传统的保护目标和行动主要关注自然保护地和生态系统,无法有效处理一系列全球性挑战。NbS的核心要义既包括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目标,又强调资源高效利用和应对社会挑战的方案适应性,涵盖防灾减灾、人类健康、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领域,综合考虑各项措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各相关主体的权益,能够较好地调动保护积极性。由此,为加强多主体有效协作和战略共赢,需要充分发挥在协同多目标权益方面的优势。首先,构建多种效益分析的实施方案。统筹考虑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回报周期长的特点,通过对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水土、应对气候变化、供给产品服务等多重目标的比较分析,形成包含投资回报率、成本收益分析、措施经济可行性等因素的规划设计方案,提增生物多样性效益。其次,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路径。开展不同生态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协同增效试点工作,推动农业领域种质资源共享利用,健全完善生物多样性评估标准,整合各地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的技术和方法,探索集成推广模式和转化路径,打造生物多样性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经验示范。最后,形成保护发展一体推进的长周期管理。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主流化趋势,在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坚持长期可持续发展原则,明确规划、监测、实施、评估、调控等各环节管理流程,在保护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等方面协同增效。

NbS提供系列指标方法,有助于统筹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NbS全面关注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完善从高度保护区到人类活动区的系统治理体系。生态空间中,NbS提供生态系统恢复、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管理等方法,以自然保护地为节点连接各生物栖息地和生物廊道,构建覆盖地区乃至全国的保护网络。生活、生产空间中,NbS提供蓝绿空间布局、包容生物多样性的城市规划、保护农田生物多样性等管理工具,统筹推进城市和农村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纳入整体保护格局,促进山水林田湖草等元素有机连接,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因此,为实现精细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利用,需要有效实施NbS涵盖的综合管理方法。首先,加强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功能的前瞻性评估。在衡量保护成效过程中,兼顾保障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功能的综合成效,建立可识别、具备阶段性基准目标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框架,实现从单个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净增长向多系统功能和连通性的可持续优化。其次,统筹推进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全面建设以就地保护为目标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创新其他基于区域的有效保护措施,支持公益治理、社区治理、联合治理等多种形式的民间参与。同时,协同推进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为主体的迁地保护工作,全面实施各类种质资源收集保存,提升资源保有量,形成适合中国实际的标准建设和示范工程。最后,提升不同生态系统发展的协同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融入NbS理念和原则,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恢复关键物种、修复自然生境,通过建设混合型基础设施、优化生态廊道,将自然引入城市和农业空间,促进城市和农业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恢复、产品服务功能提升,以实现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等方面提质增效。

搭建交流话语体系,有助于协调好国内和国际的关系。NbS的实施过程既考虑到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同时兼顾经济社会因素,一经提出迅速获得大部分国家的认可并形成主流化趋势,逐步构建起全球共同参与生物多样性治理的合作平台。中国在开启全球生物多样性共治共享中,作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主席国,推动达成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NbS成为落实该框架的重要举措,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在交流磋商中积极推动国际合作。可见,为提升我国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中的影响力,需要合理利用NbS搭建的合作共治平台。首先,充分参与国际标准框架制定。积极投身于生物多样性各领域国际标准起草,促进各国信息共享,构建合作交流机制,引导不同国家采纳国际标准协同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系列工作,共同应对多种挑战。其次,借鉴全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经验。参考国际生态产品认证、质量追溯和渠道建设经验,推动生态产品认证体系标准化、经营流通规范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认证体系,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公用品牌,持续提升生态农业、文旅资源和生态服务业等生态产品的国际认可度,拓宽“两山”转化渠道。最后,推广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与惠益分享的中国方案。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39000多种高等植物分布于中国,其中特有种占比约50%。针对我国特有的生物多样性优势,持续扩大 NbS在形成“绿水青山”、推动“两山”转化的研究应用,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提供中国样本。

文章来源:《学习时报》2025年5月7日第7版

本期编辑:陈艳

【来源:学习时报】

信息与知识分享平台
基于现代网站理论和E-file技术构建